世界癌症日:预防这些高发癌 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
人民网北京2月4日电 (记者崔元苑)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从“谈癌色变、坐以待毙”的消极心态到“我们能,我能战胜癌症”的勇敢宣言,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从最初的怕癌到积极防癌、控癌、战癌,面对癌症,人类已经不再完全束手无策!
然而,现实的另一面是,近年来,癌症患者越来越年轻化,其常见的发病原因多来自于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社交平台上,防癌治癌的伪科学“满天飞”,误导了人们防癌抗癌的正确思路。在“世界癌症日”来临之际,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防控目标,人民健康结合权威专家解读,引领大家走出癌症认知误区,倡导防癌抗癌的健康生活方式。
癌症其实是种慢性病
“谈癌色变”描述了人们对恶性肿瘤的恐惧。说的就是患者患病以后产生的恐惧、焦虑和抑郁情绪,影响到免疫力、饮食、睡眠等,患者又不能正确应对和调适的结果。很多人被查出癌症后,会出现过度恐慌,精神溃败,甚至不再配合医生的治疗。
但如今,癌症已不再是“必死之症”。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即使是一些晚期癌症患者也可以通过科学地治疗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四川省肿瘤医院健康管理·肿瘤筛查中心主任程幼夫指出,癌症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只要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1/3可以预防,1/3可以治愈,还有1/3则可以通过改善症状减轻病人痛苦,让病人有尊严地活着。
每年临近癌症日,民间抗癌明星、抗癌医生的励志故事就会大量涌现出来,他们的抗癌经历就像点亮癌症病友的一盏盏生命之灯。“如果癌症赶不走,不如和它交朋友。”重庆市肿瘤医院副院长汪波曾说,由于肿瘤发病具有较强的隐匿性,超过七成的癌症一发现就是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对于这些患者而言,“带癌生存”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癌症就像高血压、冠心病一样,只要患者积极正确地面对,选择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法,就能让体内的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交朋友”,和平相处。
防癌不只是老年人的事
国家癌症中心国际交流处处长代敏指出,癌症发病人数越来越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有一个误区,以为癌症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就诊时间偏于中晚期。以前,受制于医疗诊断技术水平,癌症早期不易被检查出来,以致于大家惯性认为癌症青睐中老年人,防癌是老年人的事。
据报道,杭州萧山医院近几个月收治了两位年轻癌症患者。一位是12岁的萧山男孩,被查出脑恶性肿瘤晚期,在外地手术后回杭州做局部放疗,但已发生骨髓转移,影响到了造血功能,最终恶化过世;一位是19岁刚上大学的本地女孩,无任何症状,大学入学体检查出恶性肿瘤,后来住院做手术+放疗,但三个月后,还是发生了骨转移,最终离世。癌症正在悄悄逼近年轻人,甚至是儿童和青少年!
“在临床上,年轻患者与年老患者相比,病情进展往往更快,尤其在查出晚期恶性肿瘤时,生存期更短。”杭州萧山医院肿瘤综合科主任柴枫说。
更加值得警惕的是,很多癌症都是由不良的生活习惯引发的,比如经常熬夜、久坐等。天津市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科主任孔大陆介绍,大肠癌已成为我国高发癌种。在天津,该病发病率仅次于肺和支气管癌。从年龄上看,我国大肠癌的发病年龄在45岁左右,患者中30岁以下白领占一成。而大肠癌的发病就与久坐、长期吃快餐、高油高脂、重口味等不健康的生活饮食方式有很大关系。
高发癌大多为“生活方式癌”
据国家癌症中心2017年数据:中国城市居民从0-85岁,累计发生患癌的风险为35%。意味着每个人一生的患癌率都在三成以上。我国每天约有1万人确诊癌症,相当于平均每7分钟就有一个人得了癌症,癌症其实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
国家癌症中心日前发布的2017中国肿瘤的现状和趋势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肿瘤发病居前五位的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分别居中国男性、女性肿瘤发病首位。
分析这些高发癌的诱因,大多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有关。比如很多人常年熬夜、久坐、玩手机、吃外卖,乐在其中,但恰恰是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正在“偷走”健康。远离癌症,需要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具体应该怎么做?业界专家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防肺癌——远离“五气”:肺癌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引起死亡最多的恶性肿瘤之一,85%的患者与吸烟有关。 肺癌是一个被“气”出来的病,重点防好“五气”!这“五气”分别为:烟草烟气污染、室外大气污染、厨房油烟污染、装修材料污染、常常爱生闷气。
防胃癌——忌辣忌咸:胃癌主要是“吃出来”的,尤其是过分吃辣、过多食盐对胃部伤害很大。吃盐过多会损伤胃黏膜,使胃壁上的细胞萎缩。加工肉制品和腌制类食品等都含较多食盐,制作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亚硝酸盐,过多摄入会对肠胃造成损伤,甚至诱发癌前病变。另外,辛辣食品都会刺激、破坏胃肠道黏膜,长期反复刺激,就会造成胃部细胞癌变。
防肝癌——“四不吃”:预防肝癌,在日常饮食上要注意:不吃发霉食物;不吃或少吃腌菜;不饮酒或少饮酒;动、植物油变质后不宜食用。
防食管癌——别“趁热吃”:食管癌主要是一些饮食习惯导致的,比如“趁热吃”。“趁热吃、趁热喝”虽然一时觉得很舒服,但是过高的温度会导致食道黏膜出现烧伤现象,长此以往反复刺激,就会引起食管黏膜上皮细胞变性或造成破损、溃烂等,诱发癌变。
防结直肠癌——“一减两加”:预防肠癌首先要做好一减,即减少摄入双高(高动物蛋白、高脂肪)食物。研究表明,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食物是诱发结肠癌的原因之一。两加,即增加蔬果粗粮和运动,每周3次30分钟以上运动。
防胰腺癌——少吃甜食:胰腺癌属于生活方式病,高脂肪饮食摄入过量,食物纤维摄入不足,以及体育运动减少都与该病有关。过量摄入甜食会增加胰腺癌发病风险。
防乳腺癌——记住“3个1”:即1年1次专科检查、1月1次自我检查、1天1次乳房清洁。
防脑癌——远离电子辐射:虽然目前为止还没有手机辐射会直接导致脑癌的证据,但是,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和脑癌的增长趋势有一定的重合。
防白血病——少染发:白血病俗称“血癌”,是国内十大高发恶性肿瘤之一。致癌因素包括过多接触有机溶剂染料,最常见的就是染发剂、烫发剂,或者居住、工作在残留着大量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新装修房屋内。
防淋巴癌——学会减压:淋巴瘤的发病与人体免疫功能有很大关系。如果人长期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生活作息不规律,使人很劳累,造成人体抵抗力下降,就会诱发淋巴瘤。此外,免疫功能缺陷也是导致淋巴癌发生的一个常见原因。人体的免疫系统如果出现障碍,很容易导致病毒感染,进而引发淋巴癌。
谣言比癌症更可怕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是当务之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造谣者利用人们对癌症的高度关注,发布真假参半的伪科学信息。这些信息覆盖癌症的定义、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各个环节,花样百出。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属和社会大众带来莫名恐慌,还可能导致患者失治误治,造成严重后果。
2017年,“一滴血可测癌”的文章火遍网络。浙江省肿瘤医院苏丹教授表示,“一滴血可测癌症”的说法不严谨,过分夸大了肿瘤标志物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至今,全球还没有一个血液标志物能百分之百准确诊断肿瘤。研究此项医学技术的专家也对此辟谣,“一滴血可测癌症”不准确,应该是“监测肿瘤”。
在癌症的治疗方面,传播比较广泛的有“饥饿疗法饿死癌细胞”。这种观点认为经过三到五天完全断食,只喝适当的水,癌细胞就会迅速死亡。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叶祖光指出,现在有一种药,是肿瘤生长的抑制剂,主要原理是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这就是所谓的饥饿疗法。并不是简单靠断食就能够把肿瘤细胞饿死。患者不进食的结果,只能造成机体日渐消瘦,肿瘤仍在大量吸食人体储存的营养。
还有一种流行的认识误区是“化疗会杀死正常细胞”。许多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疗后会出现脱发、呕吐等副作用,使得人们对“化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说法深信不疑,从而放弃化疗治疗。其实,化疗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常规治疗手段,作为目前癌症治疗的有效方法,化疗对于机体的不良影响远轻于肿瘤,加上如今药品技术的提高,化疗带来的副作用在不断减轻。
在抗癌防癌的饮食方面。比较盛传的言论如,多吃大蒜、蓝莓等抗癌食物可以防癌、吃素可以防癌等等。虽然饮食养生很重要,但是单靠食物进行防癌抗癌,未免把癌症想得过于简单。而且吃素会导致身体营养失衡,反而会引发各种疾病。保持身体营养物质均衡,才是身体健康的关键。
在易患癌体质方面,民间有一种观点“酸性体质更易得癌”。认为癌细胞喜欢酸性体质,得癌症都是由于多吃了酸性食物导致体质酸化引起的,多吃碱性食物可以防癌。对此,南京市中医院肿瘤科主任中医师方明治表示,肿瘤是一种慢性病,其发病机理很复杂,往往是环境与遗传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体各个部位的酸碱度都不一样,可以说身体有“酸碱性”,但是不能成为“酸性或碱性体质”。此外,人体自身有平衡系统,靠肺、肾、血液来调整体内酸碱度,不可能靠食物来改变。
面对社会上种种癌症谣言的误导,天津市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潘战宇表示,公众首先要选择可靠的信息源。如从医学专业网站、权威学术组织官方网站获取专业信息等。媒体应引导公众建立对疾病的理性认识,完善癌症防治的科学知识构成。
“专业人士尤其肿瘤医生要担当起肿瘤科普的重任,传播正确的癌症相关知识,从正面影响公众对疾病的认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肿瘤二科主任张洪亮说。
“在癌症防控过程中,医患双方的相互信任尤其重要。”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张新庆教授表示,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地制订诊疗方案,患者和家属应充分相信医生,用正确心态来对待疾病,配合医生完成诊疗,而不是心存怀疑和抵触,这种充分的信任会降低很多成本和误解。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3613/14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