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的一场“倒床风波”
事件经过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然而,因为一场“倒床风波”,我的心情却怎么也明媚不起来。
63 岁的李大爷因左侧颈动脉狭窄,需要在全麻状态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前,我们进行了常规的床前交接,检查了术前准备情况,并告知李大爷和他的儿子一些注意事项,叮嘱他们整理好物品,术后李大爷需要去监护室治疗。李大爷和他的儿子很配合,没有什么不良情绪。
上午8 时,我们准时送病人去手术室,家属在手术室外等候。上午9 时多,管床的护士小刘做完治疗后开始收拾李大爷的床单位,以便安排其他患者住这张床。此时该床还有李大爷和家属的一些生活用品没整理,家属不在,她只好去手术室门外和家属沟通。手术室外,除了李大爷的儿子还有家里的几个亲戚在,小刘再次向李大爷的儿子交待说:“李大爷术后要搬进监护室,麻烦你们去收拾病房里的物品,搬到监护室,那张床我们要收住其他患者了。”
没想到很正常的一件事,却招来了一场大风波。听了小刘护士的交待,李先生儿子没吱声,其他家属不愿意了,开始吵嚷。“不搬,我们为什么搬,我们不进监护室,就在病房。”“ 我们从监护室出来没床怎么办?条件不如这间好怎么办?”“谁让搬的,我去找谁。”
我是护士长,所以患者家属一行人就奔我来了。因为小刘已经说明了情况,我也有心理准备,所以就耐心地解释说:“因为每个患者只能占用一张床,李大爷术后需要进监护室治疗,病房的床位我们要收住其他患者。如果李大爷从监护室出来的话,我们会优先给他准备安静、适合修养的房间,这不是床费的问题,而是患者太多,都需要住到病房里,请理解。”但李大爷的一些女性亲属就是不同意搬,好几个人对着我大吵大喊,甚至出言不逊。当时,我确实感觉很委屈,认为自己的安排很正常,为什么家属如此不讲理呢?面对家属的“进攻”,我心里默默地说:李大爷还在手术室里,家属心情不好,理解吧!
上午11 时多,手术结束了。科主任和管床的郭医生再次向李大爷的儿子交待,李先生手术很成功,但麻醉方式是全麻,现未完全清醒,需要在监护室观察,等李先生完全清醒,病情平稳后再转回病房。最后,在主任与李大爷儿子的积极沟通下,李大爷进入监护室治疗,家属虽不情愿但也把病房的东西收
拾了,把床位空了出来。术后第七天,李大爷要出院了。当天,他的儿子买了一大袋水果送到护理站,一直没和我正面说话的他红着脸对我说:“护士长,对不起了,别和我们家属计较。我们当时心情不好,不知手术结果如何,你们又让我们搬家,所以情绪失控,出现了那种场面,实在抱歉”。我连连说:“没什么,你们当时的心情我们理解,我们工作也有欠妥之处,话说开了就行了,心意领了,水果不能收。”“倒床风波”就这样云开雾散了。
思考
患者满意出院了,望着他和家属的背影,我却陷入了深深思考:“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真的那么难吗?”
我所在的血管外科病人多,特别危重患者多,床位相对紧张。手术后需要进监护室的患者,只能占一张床位,不能监护室、病房两张床都占。从医院管理的角度,这个规定顺理成章,但个别患者或家属却认为不近人情。“不就是一张床的床费吗,我们交就行了。病房的床我们家属用,等病人出来我们还住这张床。”有的直接就问护士:“我们从监护室出来还能有这样条件的房间吗?你能不能保证,否则我们不让。”其实,医患关系的实质是“ 目标共同体”,“医”和“患”都有着“战胜病魔、早日康复”的共同目标、共同责任,只有医患双方共同配合,才能求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实现共同目标。
经历了这场“倒床风波”,我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客观上医患双方沟通一定要到位。造成这场“倒床风波”的主要原因是医生、护士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不到位。医生在术前应详细地向家属交待手术的相关内容、手术后需在监护室监护情况等;管床护士在患者手术之前应该与患者和家属详细告知科室的床位使用规定。如此,患者及家属有了心理准备,就容易配合了。二是主观上医患双方都应该做到换位思考。就医方来讲,以患者为中心是准则,然而这“中心”二字的范围有多广、内容有多少?如果没有换位思考,就不可能实实在在地做到位。就患者来讲,应当正视疾病、尊重医护人员。只有患者和家属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者的劳动,医患沟通就不会难,医患关系也一定会展现和谐的“笑颜”。
(摘自:健康报,作者:张卫红,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特约记者赵玉山整理)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3613/14 邮箱:health@people.cn |